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写作指导 > 写作方法 > 写作基础:引导学生学“用典 ”_3000字

写作基础:引导学生学“用典 ”_3000字

写作方法 2021-02-15 21:02:19

小引
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使单薄的内容充实丰富、使繁琐的语言简单洁明了,因而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轶文、寓言笑话、诗词格言等,这种表现手法叫做“用典”。特别是杂文写作,常常“用典”之法不可弃置不用。同样一段文字,“用典”与否,效果是不一样的。
事例分析小引
试以《学会照镜子》两个开头做一比,孰优孰劣,相信大家自有明鉴。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但不是人人肯用、人人会用的。因为镜子不单是放到眼前看看的事,而是跟照镜子人的思想素质、胸襟气质等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学会照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铜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代明君的“照镜”之论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我们应学会照镜子。
可是,写作“用典”常被人斥之为“掉书袋”、“倒胃口”云云。我们以为此论颇有偏激、武断之嫌,很有商榷之必要。
的确,有些人以为写文章“用典”是既时髦又省劲的事儿。他们用“按点索文”法,冥思苦想地搜寻出一两个“漂亮”的典故,作为文章的骨架,再跟现实一掺和,拉扯几段,便凑合成篇了。其实,这对“用典”来说虽不一定是曲解,至少也可以说是误解。要知道,“用典”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情。有人把它喻为武林中的“内家功”,这是极有见地的。在旁观者看来,作者“用典”似乎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殊不知作者已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典”相融、借“典”升华,故能运思成风、涉笔成趣。这犹如内家功似的、一呼一吸、一招一式,都蕴藏着深厚的功力,岂是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可比?
请再看看下面的这段文字:
课内课外多学点古代诗词,不同的审美内容就会多方面的作用于我们同学的心灵:诵“大江东去”,会发出关西大汉之慷慨;吟“晓风残月”,会抒发十八少女之柔情;“采菊东篱”会使人心境趋于恬淡平静;“娇莺啼鸣”会使人心田洋溢春之情趣;“位卑未敢忘国优”,唤起了我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国牺牲敢惜身”,激励着我们献身祖国的决心……
这一段文字引用了苏东坡、柳永等数位名人的诗句,虽只是点到为止,但内涵极丰,旁征博引而不显芜杂堆砌,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引人共鸣!
这里涉及到作者(包括习作者)善不善“用典”的问题。不善者,用的典故或无病呻吟、俗不可耐,或贩卖文字、肆意堆砌,或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写出来的文章总脱不去肤浅拼凑的斧凿之痕。这样,自然难免要使人感到“倒胃口”了。而善“用典”者则不然,行文通俗而不粗俗,选典灵活而不呆板,因而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当然,学生习作一下子是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写作水平的,故不妨从弓步、马步开始,试练“用典”的一招一式、一呼一吸。首先,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名家的“用典”实例,读毛主席《愚公移山》,学生自然会为领袖巧用寓言故事而击节;读鲁迅先生的《人生识字糊涂始》,学生一定会为大师活用古人诗句而赞叹。如果课外多翻翻邓拓的《燕山夜话》等,借典、批典、反典、串典、改典等例子更会使学生眼界大开。这些名家高手“用典”时或含蓄讽刺,或直言褒贬,或借题发挥,或影射比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饱含着对世相的深沉透视,闪烁着激浊扬清的锐利锋芒!其次,老师要结合课文给学生提供一些掌故趣闻、名言警句等,并让其互相交流,或两星期一次,或一个月一次。自然,最后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试着“用典”。写带有议论性的文章,无论是开头,还是中间,抑或结尾,均可试着“用典”。当批改这些作文时,我常会读到一些自己闻所未闻的典故,从而增长了见识。不过,话得说回来,学生的习作毕竟是习作,“用典”时堆砌、曲解、失误等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积极加以引导,使之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模仿、揣摩、探索而逐渐成熟起来。
需要指出的事,习作善不善“用典”,不仅取决于学生心头“典”的多寡,运用时熟练与否,而且更取决于学生认识层次深浅、理解水平的高低和思维能力的强弱。名家高手之所以能写出一“典”见血、一“典”破“的”的好文章,无不与他的深邃思想、渊博学识、过人胆识等紧密相连。不过,任何名家高手不是天生就有神来之笔,他们“用典”亦少不了这学步过程,所以我们学生没有必要因为眼下不如名家高手而不敢“用典”、不肯“用典”。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作如是说,决不是把评判作品的优劣定位于“用典”与否。事实上,没有“用典”的精品佳作,俯拾皆是。另外,我们还应让学生懂得,“典”的界定并非一成不变的,今天不是“典”的,明天说不定就是“典”了。正如阿Q、九斤老太,在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大抵是算不得“典”的,但是现在如用在你的作品中,其“典”的味道跟伯乐、东郭先生是极难分轩轾、辨伯仲的。
写作文用典故,首先要懂典故,如“折柳”、“折桂”、“伯乐”、“伯仲”、“雕龙”、“雕虫”……邵伯街上有条甘棠路,可是知道“甘棠”这一典故的人,恐怕不是很多。《诗经·召南·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讲的是西周召伯巡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曾在甘棠树下断案、休息。后人思其恩德,使用“甘棠遗爱”、“甘棠之惠”等成语来歌颂清官廉吏,故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有诗云:“闻道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
典故用途广泛,数量极大。用之于口头或是书面,往往是语言精练而又含蓄。下面是一组以数字开头的典故:
一鸣惊人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意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日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即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二竖为虐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公(晋侯)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既不可为业,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意义:指病情危重,癖好根固,不可救治。
三顾茅庐
出处: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意义:表示诚心诚意地去拜访和邀请。
四面楚歌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意义:形容途穷受困,四面受敌,处境孤危。
五斗折腰
出处:梁萧统《陶渊明传》:“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意义:表示有骨气,不屈身事人。
六龙回日
出处: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意义:古代神话,太阳乘着有六龙牵拉之车,日行于天。后指太阳的驭者,亦指太阳或时光。
七擒七纵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意义:本义是诸葛亮打孟获,七次擒拿七次释放。后指运用策略使对方口服心服。
八斗陈思
出处:李宗谔《馆中新蝉》诗:“八斗陈思饶赋咏,二毛潘岳易悲凉。”
意义:喻能力高,有才学。
九乌应弦
出处:周鍼《弈射九日赋》:“张元钧之在手,期九乌之应弦。”
意义:喻为民除害,或谓勇猛善射。
十万缠腰
出处:狄君厚《夜行船·扬州忆旧》曲:“有一日旧迹重寻,兰舟再买,吴姬还约,安排着十万缠腰。”
意义:喻发财、做官,或形容贪婪、妄想,或写财大气粗,得意之至。
百步穿杨
出处:《战国策·西周》:“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意义:本指本领高明,技艺好;喻达到预期目的,不会落空。
千斤市骨
出处: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寄李德素》:“千斤市骨今何在,士或不价五羖皮。”
意义:喻求贤招才十分诚切。
万里封侯
出处:黄遵宪《李肃毅侯挽诗四首》之一:“万里封侯由相骨,中书不死到期颐。”
意义:指立功于边远之地而得封官。
另外,语文课文中,常有典故出现,我们必须注意整理学习,以便写作之用。民主斗士林觉民的《与妻书》一文在有限的篇幅中竟引用10个典故,使文章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现按典故在该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列举解释如下。
(1)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眷属,本指家眷亲属,此专指夫妻。此典出自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名剧《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清江引》:“用老天别离,万古常完聚,原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作者用此典既表达了盼天下有情人终成伉俪之愿,又表达了与爱妻不忍诀别之情。
(2)司马春衫。“春衫”应为“青衫”。此典出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代表作《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针砭时政,遭到贬斥,左迁为江州司马,满腔怨愤无处倾泄。恰在此时,他遇见了一个原为歌妓的商人妇。后者谈琵琶诉说了自己的悲凉身世,引起了诗人共鸣而流泪。作者引此典表达自己深切的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情。
(3)太上之忘情。太上,至高无上。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此典出自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作者引此典意在说明自己不可能做到“忘情”,从而表达了“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字和第一个“幼”字都作动词,分别作“敬爱”和“爱护”讲,后两个“老”字和后两个“幼”字均作名词,分别作“老人”和“幼儿”讲。整句意思是:尊敬我自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老人;爱护我家里的幼儿,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幼儿。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当年孟子用此语规劝齐王推广恩惠,实行仁政。本文引此语说明“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的道理
(5)疏梅筛月影。此典出于《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络丝娘》:“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作者引此典为夫妻二人“并肩携手,低低切切”创设了一种宁静美好的背景。
(6)眼成穿。即成语“望眼欲穿”,比喻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此典出自白居易《长庆集·江楼夜吟元九律诗三十韶》:“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7)骨化石。又为望夫石、望夫山,比喻妻子苦苦思念丈夫的形象。所谓此石或山,所在多有,郦道元《水经注》中“江水”及“浊漳水”注,均有记载。传说古有一女,丈夫外出未归,盼他回来,天天登山远望中变成一块石头,叫望夫石。典出刘义庆《幽明录》:“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石,因以为名焉。”又,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当涂县望夫时,昔其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等此山望之,久之乃化为石。”
(8)破镜能重圆。此典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记》: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估计到在战乱中可能与妻子乐昌公主离散,就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日后重见的凭证,并约定正月十五日卖镜于市,借此探听消息。陈亡时,二人果然走散,后徐德言就靠半边镜子按约定找到了妻子。以后就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
作者用⑥⑦⑧三个典故,控诉了黑暗社会造成“天下人”生离死别的罪恶。
(9)钟情如我辈者。此典出自《世说新语·伤逝》:“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作者用此典意在说明正因为我们都是专注情爱的人,岂能忍心不救“天下人”,从而得出“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
(10)独善其身。典出《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意为困窘时要加强自身修养,得志时要广利天下。不过,作者在这里反意而用,“独善其身”在这里指只顾自己好,作者说“卒不忍独善其身”,表现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
总之,这10个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洗炼,含义深刻,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结束语
在辅导行将收束之际,老师还想罗嗦一句。我华夏民族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艺术的宝库,而弘扬民族文化又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以此我们引导学生参与“用典”的习作实践,也当属“古为今用”的情理中事。所以,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对学生习作“用典”一律斥之为“掉书袋”、“倒胃口”什么的,未免太不慎重了。细论起来,这也是件数典忘祖、愧对列祖列宗的事啊!

评论 (1)

剩余300

匿名同学 1天前

写作基础:引导学生学“用典 ”_3000字这篇作文挺好的,对我有所帮助,特别感谢。

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 写作指导 英文作文 一年级作文 二年级作文 三年级作文 四年级作文 五年级作文 六年级作文 小升初作文 高二作文 高一作文 话题作文 初一作文 初二作文 初三作文 中考作文 高三作文 高考作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五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初一上册单元作文 初一下册单元作文 初二上册单元作文 初二下册单元作文 初三上册单元作文 初三下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一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二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三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四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五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六册单元作文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考场素材 名言警句 好词好句 优美段落 成语故事 哲理故事 名人故事 时事论据 历史典故 写作方法 经验交流 文学常识 心情描写 写作基础 考试写作指导 自然作文 热点作文 情感作文 事件作文 励志作文 热门话题作文 人物作文 动物作文 植物作文 节日作文 天气描写
最近更新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11-05 04:49

李白《劳劳亭》

11-05 07:46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1-05 04:50

李白《长门怨二首》

01-17 10:45

李白《哭晁卿衡》

01-14 15:51

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

01-17 08:30

刘眘虚《阙题》

01-17 09:52

王湾《次北固山下》

01-17 12:01
栏目暂未开放
内容整理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