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写作指导 > 写作方法 > 文学常识:诗词中的粘、替、对与失粘、失替、失对_2000字

文学常识:诗词中的粘、替、对与失粘、失替、失对_2000字

写作方法 2020-11-22 15:32:33

什么叫粘、替、对?

一、所谓“替”:

“替”是指律诗的八个分句内部,第2,4,6(五律只有2,4)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应该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平仄交替的,不能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以唐诗为例,我在后面标好起承转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句)

★平仄平仄平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句)

★仄平仄平仄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句)

★平仄平仄平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句)

★仄平仄平仄平

上面的例诗中,每个分句里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平仄交替,这就是“替”。值得注意的是:替,指的是单独的每一个分句,是指分句内部的第2,4、6字的平仄要交替,而不是指分句之间。因为一首律诗有8个分句,所以,一首律诗就有8组“替”。上面这首唐诗中的8个“替”分别为:山-北-亭;面-平-脚;处-莺-暖;家-燕-春;花-欲-人;草-能-马;爱

-东-不;杨-里-沙。

再看一首唐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起句)

★平仄平仄平仄

九月寒砧催十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承句)

★仄平仄平仄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转句)

★平仄平仄平仄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合句)

★仄平仄平仄平

这首唐诗中的“替”有8个,分别是:家-妇-金;燕-栖-瑁;月-砧-十;年-戍-辽;狼-北-书;凤-南-夜;为-愁-不;教-月-流。

二、所谓“对”:

一首律诗分为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对”是指同一个步骤的前后两个分句中,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

还是看前面那两首唐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句)

★平仄平仄平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句)

★仄平仄平仄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句)

★平仄平仄平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句)

★仄平仄平仄平

这首的起句(即第一个步骤)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里有两个分句,每一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都已经标出,在每一个步骤中,前分句的第二个字跟后面分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平仄相反;同样,前分句的第4个字和后分句的第4个字,也必须平仄相反;前后两个分句的第6个字,也一样。

第一个步骤(即起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里有3个“对”,分别是:山(平)-面(仄);北(仄)-平(平);亭(平)-脚(仄)

第二个步骤(即承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里的“对”也有三个,分别是:处(仄)-家(平);莺(平)-燕(仄);暖(仄)-春(平)

第三个步骤(即转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里的“对”也有三个,分别是:花(平)-草(仄);欲(仄)-能(平);人(平)-马(仄)

第四个步骤(即合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里的“对”也有三个,分别是:爱(仄)-杨(平);东(平)-里(仄);不(仄)-沙(平)

所以,一首七律一共有12个“对”。

三、所谓“粘”:

“粘”就是指连接起承转合中任意两个步骤的两个分句中,他们在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需相同。我们先想想,一首律诗,连接两个步骤的两个分句有几对呢?答案:一共有3对,分别是第3分句和第2分句,它们连接的是承句和起句;第5分句和第4分句,连接的是转句和承句;第7分句和第6分句,连接的是合句和转句。现在我们还是来看刚才的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句)

★平仄平仄平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句)

★仄平仄平仄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句)

★平仄平仄平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句)

★仄平仄平仄平

诗中,连接起句和承句是第2分和第3分句: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在这两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有什么特点呢?对,它们的平仄是相同的,这就是“粘”。这两个句子里有3对“粘”,分别是:面(仄)-处(仄);平(平)-莺(平);脚(仄)-树(仄);连接承句和转句的是第4分句和第5分句,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两个句子里也有3对“粘”,分别是:家(平)-花(平);燕(仄)-欲(仄);春(平)-人(平)

连接转句和合句是第6分句和第7分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这两个句子里同样有3对“粘”,分别是:草(仄)-爱(仄);能(平)-东(平);马(仄)-不(仄),总括起来,一首七律共有9对“粘”。

什么叫失粘、失替、失对?

四、所谓“失替”:

律诗中,八个分句内部,2、4、6序位上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变成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

五、所谓“失对”:

律诗里的同一个步骤中,前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与后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如果没有相对,就是失对。

六、所谓“失粘”:

律诗里,前一个步骤的后一个分句跟后一个步骤的前面一个分句,这两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必需平仄相同,如果他们的平仄不相同,就是失粘。

掌握好了失替、失对、失粘的概念以后,我们回过头去阅读一些唐诗,大家不难发现,有些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很简单的:

第一,小学生们初学写字,老师要求必须用方格本,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一辈子都会把字写在方格内。

第二,平仄这个概念是元朝开始才有的,而唐诗用的都是平上去入,两种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就是说很多用平仄无法解释的东西,用平上去入去解释,就没有问题了,毕竟诗在当时是用来吟唱的。

第三,律诗是从唐初开始的,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格律。其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宋之问直接负责,抱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等来整理归纳。最后一次经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基本成型。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是宋朝时最后完善而后来再没有改变的格律。因此,当我们拿宋朝的格律标准去衡量唐诗的时候,毫无疑问,有些地方就不符合了。我们大家熟悉的格律,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宋朝最后定型,经过了七百年左右的时间,七百年中,某些作品中出现平仄不符合格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律诗格律必有差异的情况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的态度,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所以说,在今天,我们去读唐人的作品时,不要盯着平仄不放,否则就会陷于盲目的议论之中而无法自拔。

评论 (1)

剩余300

匿名同学 1天前

文学常识:诗词中的粘、替、对与失粘、失替、失对_2000字这篇作文挺好的,对我有所帮助,特别感谢。

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 写作指导 英文作文 一年级作文 二年级作文 三年级作文 四年级作文 五年级作文 六年级作文 小升初作文 高二作文 高一作文 话题作文 初一作文 初二作文 初三作文 中考作文 高三作文 高考作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五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初一上册单元作文 初一下册单元作文 初二上册单元作文 初二下册单元作文 初三上册单元作文 初三下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一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二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三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四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五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六册单元作文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考场素材 名言警句 好词好句 优美段落 成语故事 哲理故事 名人故事 时事论据 历史典故 写作方法 经验交流 文学常识 心情描写 写作基础 考试写作指导 自然作文 热点作文 情感作文 事件作文 励志作文 热门话题作文 人物作文 动物作文 植物作文 节日作文 天气描写
最近更新

高適《燕歌行》诗歌鉴赏

01-08 06:33

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遗》

01-08 09:55

高適《封丘作》

01-16 03:55

高適《别韦参军》

01-02 08:02

高適《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01-16 17:39

高適《营州歌》

01-12 06:26

高適《别董大二首(其一)》

12-18 04:40

高適《塞上听吹笛》

01-10 13:00
栏目暂未开放
内容整理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