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跑旱船_3000字

跑旱船_3000字

一年级作文 2023-02-01 21:37:11

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

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扮演者有男有女,在农村中不尽相同。如今,许多地方的跑旱船,不再男扮女装,而是由姑娘、媳妇化装后直接饰演姑娘、媳妇。也有些地方,仍然是男扮女装。跑旱船,跑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乘船者不止一只船,三、五成群,一线儿排开,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是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跑旱船也称“无底景”,是早期风行的民间游艺,各种庙会活动夹杂在大鼓阵中表演,逗趣引人。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翁引多只船前进,也有的是双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在前进中,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看“红火”和视节庆的人们。近几年来,跑旱船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发展。一些农村里,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摩托车装饰成“旱船”,也有的将自行车装饰成“旱船”,由人驾车,结队前进,在前进中跑出、表演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图案,形成各种各样的套路,也十分吸引观众。跑“旱船”时,一股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喷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跑旱船所使用的船,以竹扎仿照游船,船下用彩布图遮以挡住扮演少女的双腿,布上绘水纹,象征船在水上,船上凉蓬装饰华丽,非常美观。扮演老船夫、女游客和老妇人,边唱边舞,配以锣鼓乐器极为好看。少女于船中将船系于臂际,身前一双假腿坐在船上,盖上彩裙,花鞋露于裙外,好船者而动,二人相互配合。船旁的老妇亦随船动作,姿态灵活夸张滑稽,与船夫打情骂俏,逗观众一笑。

2传说

跑旱船又名采莲船,其来历有二。一是相传歌颂禹王治水的。当时洪水横流国中,尧命禹一面治水,一面大力制造船筏,拯救灾民。洪水退后,船筏便搁在陆地上。农民每于耕作之暇,在空场上推船玩耍,叫做“跑旱船”。不料这个游戏被尧的儿子丹朱看到,便傲慢地坐在船上,经常逼着老百姓推“旱船”供他取乐。为了统一步伐,只得喊出号子。后世在玩这项活动时,嫌木船太笨重,就改用布帛或彩纸糊船,并吸收现实生活中采莲的动作,因而取得为“采莲船”。二是相传于蔡状元监修某座桥的传说。相传蔡状元领工修造某大桥时,由于资金缺乏,无法按期完成,但自己贫穷,又拿不出银子,心里焦愁不安。有一天,观世音菩萨路过桥梁工地,见蔡状元领工修桥,方便大众,乃善举一桩,想助他一臂之力。于是暗中变化为一个民间女子,貌若天仙,体态妩媚,向蔡状元当面说明,想在人多众广的桥梁工地择婿。自坐船舱漂游水面,让愿为婿者以金银为弹打彩,朝她身上掷去,打中者即婚配不悔。所掷船舱金银一律归民工造桥花费。蔡状元喜出望外,亲自组织选婿活动。gao示贴出后,当地城里的公侯世子,员外富翁纷纷云集河岸。谁知三日内竟无一人打中,却集攒了数以万计的金弹银丸。此时女民不见踪影,随风而去,众民工瞠目惊恐,后来得知原是神女下凡资助,结果那座桥按期修成了。如今群众耍彩船时要挑选俊俏的船姑娘,即缘此而来。后面的说法比较合乎情理,因为后世的采莲船表演,不论南方北方,船内的主人都是女性,只有撑船的艄公才由男子扮演。他们的关系也因地而异,有些地方是“父女关系”,有些地方是“夫妻关系”,也有反映“兄妹关系”的,其服饰、化妆均按人物关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项民间舞蹈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喜闻乐见。首先是船的工艺水平较高,绝非一般人所能制作。造型、裱糊、剪纸和绘画都需要专业性知识和技巧。就表演来看,生活性很强,一系列水上动作,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果搬上舞台,衬以天幕水景,更加优美如画。唱的内容也很丰富,音乐曲调悠扬婉转,以民间小调为主,除了表演者同唱、对唱,还附带一个坐咱队,大约十多人左右。因使用的是管弦乐,又叫“丝弦班子”。可以随船坐唱,也可单独活动,专唱民间各种小曲。城固县的原公、许家庙、杨家滩、上元观、文川等地都有这种班子。其中原公乡西坝村最为活跃,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他们的采莲船表演,极富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3历史追溯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亦称旱龙船、船灯、彩莲船等,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多在年节喜庆日子里表演。旱船一般用竹或秫秸扎成船形,糊上纸,饰以彩绸、纸花,船形下面用布围住,遮住表演者的腿脚。各地船形花样繁多,工艺精湛。晚上表演,船上还要燃起灯烛。旱船一般长5~7尺(约1.65~2.34米),大的丈余,船中间留有表演者站立活动的空间,用布带系在表演者的肩上或腰间。跑旱船起源很早,与祭祀有关。据说20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每到端午节,人们在江中赛龙船以示纪念。据《湖广志》记载,云梦县因河浅不能竞舟,便用竹和纸扎成龙船,鸣锣击鼓,游行于市。这种活动流传下来,形成了跑旱船。据《明皇杂录》,唐代已有山车旱船。宋代《武林旧事》等书,则记载了宋时跑旱船的盛大场面。民间跑旱船,多扮成一对渔家夫妇或父女,女在船中,男在船外撑篙或划桨,表演水中行船或捕鱼的劳动生活。撑船或划桨时则做一些技巧性动作,如“虎跳”、“旋子”、“扫荡腿”等,以示与风浪搏斗。女的手握船舷,与脚下步法配合,表现船在旋涡和波浪中起伏。湖北的彩莲船,别具一格,以歌伴舞,即兴编唱,歌词内容多以吉庆为主,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气氛热烈。北京延庆县还有旱船会,几十条旱船同时表演,气势很宏大。

4双井子旱船舞

2007年11月21日上午,在义县文化馆的多功能活动室里,4条旱船被装饰完毕。每艘船的船体都被黄色船布帷包上,船身上绘制了白色海浪、蓝色云朵、红色太阳、金色蟾蜍等图案,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艳丽不凡。胡英洲、李程是义县文化馆的馆长、副馆长,在他们看来,这4条旱船不是简单的装饰一新,与旱船相关的“双井子旱船舞”这项民间文化艺术在这个冬天里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内容

“日头出来还转西,国母娘娘送帆船,船帮船底檀香木,珍珠玛瑙起栏杆……”在说起双井子旱船舞之前,胡英洲、李程先后念起了一段词,“这是义县的民间旱船舞《南北和》的唱词,它说的是一位宋朝王爷,在战乱中失落北国,被辽国公主招为驸马,并生有一子。数年后,宋辽战事平息,失落北国的宋朝王爷在南国的儿子来接父亲,南北和好的故事。”义县大榆树堡镇北3公里处有个叫双井子的村屯是旱船舞的主要发源地,“双井子旱船舞”也由此得名,据一些老艺人口传,旱船舞产生于辽代,舞蹈内容反映的是辽宋和亲的故事。据《义县志》记载:城东细河左右齐家子、沟口子、东房、羊房、十三屯等盛会。前后五日逛街所办之热闹杂剧如旱船、竹马、抬竿、秧歌诸名目。买卖如云,相距数十里外,竟有驾车挥马而奔,其繁华出于本邑各会之上。义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刘德杰介绍,这段文字记载明确提出了旱船舞是九龙十八会热闹杂剧主要的内容。“九龙十八会”也称为庙会,南起王汉屯,北至牛亡牛屯,东至闾山,西过细河东、西洋房,方圆五六十里,十八村屯各显技艺集。各村屯皆有拿手好节目,双井子旱船舞就在其中。根据“九龙十八会”的史料和一些民间老艺人证实,旱船舞流传至今已有200年以上。刘德杰说,当年参加过“九龙十八会”旱船舞表演的老艺人们如今已相继去世,他们参加九龙十八会演出旱船舞还是很小的时候,学习这种旱船舞,大多是从父辈们那里传下来的,因难以承受文化历史变迁的冲击,如今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独具特色的《南北和》

旱船舞起源于辽西第一大河—————大凌河下游的双井子村绝非偶然。古时的大凌河由于水量充沛,能够在河上航船。《义县志》记载:自明前(明朝),宜州(今义县)西松岭苍松绵绵延千里蔽日。凌河两岸的松岭植被茂密,水量充沛,船可由宜州直航龙城(今朝阳)。双井子旱船舞是根据宋辽时期发生的杨家将《四郎探母》的故事创编出来的。但旱船舞的表演道白中有一句:“请韩家父子上船”的台词,韩姓历代为义县名门望族,据史料记载,韩姓汉人在辽为官的甚多,封王拜侯的有河北安次韩延徽、玉田的韩知古二人,并称为“辽国二韩”。但史书上均无招驸马之史实。旱船舞表演的是宋朝韩姓汉人被辽国招为驸马的内容,也许是民间艺人根据韩姓汉人在辽为王的史实和“四郎探母”的故事编写而成的。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杨金会介绍,旱船舞服装道具独具特色,代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像汉王头戴驸马套,冠下系狐尾,口戴三绺髯,身穿红蟒、灯笼裤、快靴,具有北方贵族特色和王者气派。北国公主上戴红绒风旗头,身穿黄色旗袍,罩红色坎肩,格外端庄明艳,尽显辽国公主风采。白袍小将头戴白色太子盔,身穿白袍、灯笼裤,服饰着汉人的装束,显得英俊潇洒。而鞑子官则头戴凉帽,身穿黑马褂,罩坎肩,看起来干净利落,北方马背民族的特点一目了然。水军头戴红色高筒毡帽,身穿黄色对襟衣,腰系绿色彩带,尽显平民下层社会衣着俭朴的特色。4只旱船每只船长7.5尺,高宽各2.1尺,用细木制作船体框架,4支竹竿支撑船篷,篷顶蒙布,缀篷帷,船杆上各挂一只红灯笼,船帆上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其中两只船在船前篷杆上各挂一把木制宝剑,另两只后竖一桅杆,挂白色幡旗,铁锚和船桨分别用杂木制成。

53岁的胡英洲从事文艺创作、表演已有30多年时间,1984年国家开展民间艺术“三集成”活动时,他曾拜义县大榆树堡镇东岔路沟村的老艺人向永和为师学艺,“船怎么跑、曲怎么唱,老人家口传心授毫无保留。他从20岁起就跑旱船、扮演汉王,是旱船《南北和》的继承者和传授者。当时东岔路沟、双井子村一带还有十多位老艺人健在,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超过70岁,如今老艺人们已相继故去。”胡英洲说,常听老艺人们讲,咱们双井子旱船舞与全国各地不同之处就是旱船数、行当角色。汉王与公主两船并船在前,将官两船并肩在后,4人皆挎船,4船自由晃动,不拘一格形象逼真。船桨置于船头上,铁锚放在船头前面。仅从船锚就可看出与其他旱船的不同,一般旱船并无铁锚。表演动作主要有开船、划船、迎风斗浪、搁浅、冲出漩涡等舞蹈表演,形象逼真。在对双井子旱船舞进行调查、研究中,义县文化旅游局等部门发现,双井子旱船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得以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除了一山二水形成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当地乡会的支持外,就是它世代相袭的传承方式,同姓家庭和异姓亲友之间的传承,是双井子旱船舞得以延续至今的生命力。

艺术价值与濒危现状

文化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形象,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一种手段。中华民族就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主体民族不断地在同周边的少数民族融合。杨金会认为,义县双井子旱船舞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特色,展示了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现象,1000年以前的北方契丹人是怎样融进汉民族的,从双井子旱船舞可见一斑。辽金时代,随着中原百戏传到辽宁,跑旱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也传到了辽宁。双井子旱船舞体现出了契丹人学习汉人文化的特征,当旱船舞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传到义县后,契丹人把民族通婚的故事用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展示了契丹人学习汉文化的史实。双井子旱船舞为研究我国北方民族舞蹈史填补了空白。契丹人建立了强大的北方辽国,又神秘消失得无影无踪。留给后人的史料中,契丹人的民间艺术记载不多,《辽史》中几乎没有。而地域狭小闭塞的双井子却流传下反映宋、辽通婚的旱船舞,为考证契丹人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汉文化对契丹文化的影响提供了史料。杨金会说,双井子旱船舞所体现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对历史的遗存,我们要珍惜,更要保护好它。由于种种原因,双井子旱船舞在上世纪60年代基本上销声匿迹,1984年国家开展民间艺术“三集成”活动才挽救了双井子旱船舞的命运,经仅存不多的几位老艺人口传和表演,保存下了珍贵的资料,但老艺人相继离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上世纪80年代初,锦州市群众艺术馆、义县文化旅游局、义县文化馆等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对双井子旱船舞进行了考察、搜集、整理,组织艺人进行研究性演出,先后撰写了1万字专着,较为全面地记录、保存了旱船舞的资料。2004年,义县文化旅游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订了保护方案,将旱船舞纳入保护日程。眼下,他们已成立了旱船舞研究学会,组织培养本地人才和专家传承发展、普及、弘扬这项民间艺术。

5唱响全国

近年来此项舞艺在海外几成绝响,最主要原因是庙会游行已改为车队,跑旱船也被电子花车所取代了。在农村,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中,农民们便会自动组织起来,耍龙灯、跑旱船、扭秧歌、出花会。耍龙灯、出花会时一般是只舞不唱的,只有《跑旱船》,要边舞边唱。其所唱的歌曲,各地都不相同。其中能影响全国、最为被音乐界推崇的,当属陕北地区的一首《跑旱船》了。这首民歌结合了山歌的某些特征,曲调高亢,旋律线起伏大,情绪热烈,词句形象具体,鲜明,把跑旱船的演员角色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在曲调的构成上,它不囿于一般歌舞曲中常用的方整性结构和单一的舞蹈节奏,而是灵活、自由地随意发展。灵活、自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音可以随意延长,可以随意滑抹;二是可以随意加入插入句,可以随意地反复某一小节。它的节奏看似凌乱,但由于有很强的讲述性,故也很贴切。“奴得吊”一句完全由虚词衬字组成,一方面显示了边歌边舞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摹拟着锣鼓点,更体现了民间歌舞的特征。

6歌曲简介

跑旱船,也称荡湖船、划水船,是中国许多地区都盛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有的单独表演,有的与“地秧歌”混同表演,有的与“小车会”混同表演。在农村,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中,农民们便会自动组织起来,耍龙灯、跑旱船、扭秧歌、出花会。耍龙灯、出花会时一般是只舞不唱的,只有《跑旱船》,要边舞边唱。其所唱的歌曲,各地都不相同。其中能影响全国、最为被音乐界推崇的,当属陕北地区的这首《跑旱船》了。这首民歌结合了山歌的某些特征,曲调高亢,旋律线起伏大,情绪热烈,词句形象具体,鲜明,把跑旱船的演员角色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在曲调的构成上,它不囿于一般歌舞曲中常用的方整性结构和单一的舞蹈节奏,而是灵活、自由地随意发展。灵活、自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音可以随意延长,可以随意滑抹;二是可以随意加入插入句,可以随意地反复某一小节。它的节奏看似凌乱,但由于有很强的讲述性,故也很贴切。"奴得吊……"一句完全由虚词衬字组成,一方面显示了边歌边舞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摹拟着锣鼓点,更体现了民间歌舞的特征。由于它欢快、诙谐,故这首民歌现在仍常被当作歌舞曲伴唱曲在节日晚会上使用。《跑旱船》

民歌原词

演唱:陈向钧、刘茹;编曲:党音之;配器:尚建三

歌词:

太阳下来,这么样样高。

照见那个老头是过呀过来了,

身上穿的一件烂皮袄,

长的两根胡子儿呦,

那才是个假的依儿呦。

太阳下来,这么样样高。

照见那个妻儿是过呀过来了,

身上穿的一件红绸袄,

口上擦的那胭脂呦,

那才是个假的依儿呦。

7精神乐园

集美文化内涵丰富,跑旱船精神是其中精华。跑旱船精神依托于集美的水乡地域特征,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紧密相关,同长久沿袭的历史风俗习惯紧紧相连。它诞生于民间,积聚于民间,作用于民间。跑旱船精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深深地影响着集人,塑造了集美人独特的灵魂和性格。跑旱船精神是赛龙夺锦的跑旱船竞赛活动的体现,充满活力与激情,它象征着持久爆发的力量,象征着奋勇争先的意志,象征着团结协作的胸怀,象征着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象征着灵活配合的智慧。跑旱船精神是集美人风骨,是集美性格的鲜明标志。千百年来,集美人依赖这样的精神,创造了水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和谐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民风。在现代社会,跑旱船依然深受集美民众的喜爱,异彩纷呈的跑旱船竞赛,一直是集美社会民间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说明,即使在现代工业经济的环境中,在现代城市化的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集美人依恋跑旱船,正是希望展示和弘扬一种不应消逝的精神力量,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给自己给社会带来鼓舞。集美的跑旱船精神,不仅从历史延伸到现代,而且还从本地出发,走出大陆,延伸到海外。今年6月,将有还会有台湾代表队参加,美丽的跑旱船池,激起了两岸统一欣喜的浪花。跑旱船精神再一次让集美人在世界舞台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展现了神奇的风采。

    六年级:1164615340

评论 (1)

剩余300

匿名同学 1天前

跑旱船_3000字这篇作文挺好的,对我有所帮助,特别感谢。

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 写作指导 英文作文 一年级作文 二年级作文 三年级作文 四年级作文 五年级作文 六年级作文 小升初作文 高二作文 高一作文 话题作文 初一作文 初二作文 初三作文 中考作文 高三作文 高考作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五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初一上册单元作文 初一下册单元作文 初二上册单元作文 初二下册单元作文 初三上册单元作文 初三下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一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二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三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四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五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六册单元作文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考场素材 名言警句 好词好句 优美段落 成语故事 哲理故事 名人故事 时事论据 历史典故 写作方法 经验交流 文学常识 心情描写 写作基础 考试写作指导 自然作文 热点作文 情感作文 事件作文 励志作文 热门话题作文 人物作文 动物作文 植物作文 节日作文 天气描写
最近更新

一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姥姥_250字

09-28 13:56

一年级写人作文:陌生人_300字

09-28 15:36

一年级写人作文:与众不同的我_250字

09-28 16:23

一年级写人作文:猜猜他是谁_250字

09-28 16:03

一年级写人作文:我的朋友_250字

09-28 13:53

一年级写人作文:我最熟悉的一个人_250字

09-28 16:09

一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好妈妈_200字

09-28 16:06

一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妈妈_250字

09-28 15:46
栏目暂未开放
内容整理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