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初中作文 > 初一作文 > 谢氏人物、故事_3000字

谢氏人物、故事_3000字

初一作文 2020-09-29 03:02:15

震惊和困惑之余,提起手中相机,次日便只身前往法源寺后街。

说起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几乎无人不晓,1400余年的历史,佛门圣地,名人足迹,丁香牡丹,无不成为其名片。一墙之隔的法源寺后街却鲜为人知,甚至少有外人经过。而这里,在700年前,曾发生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往事,把谢叠山的名字永远和法源寺连在了一起。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其与文天祥在南宋宝佑四年是同科进士,两人同样率兵抗元,同样义胆忠肝,以身殉国。他的散文格调高奇,气势磅礴,诗文朴素端正,沉痛苍凉。为人刚直不阿,出任考官时,曾出题以奸臣贾似道政事为问,得罪了权臣,诬以居行不法,谪居兴国。南宋咸淳中赦归,德佑初以江东提刑,知信州。此时元兵侵犯中原,谢枋得奋起率兵抗元,无奈兵败信州失守,流亡福建山区,卖卜为生。谢枋得算命与众不同,他不取钱财,只收大米和草鞋。收取大米是为筹一日三餐。取草鞋是因其兵败后曾经发誓说:“不见南朝不着鞋!”因此,谢枋得一直是身着麻衣,足蹬草鞋。

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求贤若渴,元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其举荐宋朝遗民22人,以谢枋得居首。但是谢枋得坚辞不受,并写下了着名的《却聘书》,其中引用太史公司马迁的名句“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此明志。但是福建参政魏天佑急于求功,强行将谢枋得送入大都,迫其出仕。于四月一日到京,绝食数日而亡,以死表示了对宋室的忠诚。值得一提的是,谢枋得的妻子、弟弟、儿女等也多因忠烈或自尽、或被杀、或被捕入狱,可谓满门英杰,谢妻李氏被专门收录于《宋史·烈女传》中。

谢枋得在京的居住生活实际上只有短短几天,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谢枋得到达京师,到京后他寻问了死在这里的南宋谢太后的葬身之处和瀛国公所在,禁不住痛哭一场。不久悲愤交加的谢枋得就病倒了,迁往悯忠寺居住。在这里他见到居室壁间有孝女曹娥寻父投江的碑刻,不禁想起自己国仇家恨,无力回天的痛楚,悲从心生,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于是他决定以身殉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谢枋得绝食而死。

这段历史据《叠山先生行实》记载:“四月初一日至燕京,初五日死于悯忠寺(今法源寺)。子定之护骸骨归,葬于信州”。《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四》载:“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执药杂米饮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吾生耶!’掷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明景泰七年九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请求为谢枋得建祠,景泰皇帝令原籍官员每岁为其举行祭祀事宜,并与文天祥同赐谥号,“诏谥天祥忠烈、枋得文节”(《明史·列传六十六·韩雍》)、并“建祠于尽节之所”(《日下回眸》),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每岁致祭。

1988年《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也有对谢叠山祠的记录:……明代在法源寺后街,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现院内还有二层小楼一座,原供谢叠山和文天祥像,该处以被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宣武区有着大片的胡同四合院老街区老建筑,近年来在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加快了脚步,拆迁的力度越来越大,全然看不出微循环所在。

法源寺后街终于也贴出了长长的拆迁公告,从西砖胡同左转,心就凉了半截,后街东口的左右的老房子已经被挑了顶子,院内一片狼藉,看来拆迁的动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迅速,我心中惦记着谢公祠的小楼,从报纸上看不出拆的状况,于是直奔法源寺后街5号,从街面上看到谢公祠二层小楼的左半安在,往前三步,才看到小楼的右半已然被挑了顶,靠东的一侧二层只剩山墙和栏板,不过雕花护檐板尚在。穿过小楼,扶着古老的木制楼梯登至二层,虽然房顶不存,脚下一片破砖碎瓦,垃圾狼藉,但仍然感到小楼结实如故,人在二层走动时,这座明代的小楼纹丝不动。凭栏南望,正是法源寺的大殿后墙,后人拜谒祭祀谢公时,怎能不睹景生情。

据周围居民介绍,谢公祠故址也是江西会馆,当年楼前曾有大片的竹林水榭,一派江南风格,40年前,小楼后尚有假山,后来房子紧张加上破四旧,大家就把假山砸了盖了小平房。现在要拆迁了,街坊邻居抬头看着谢公祠小楼二层山墙上贴的大红双喜字,叹着气说,别看破,这么多年这小楼不知迎送了多少小两口……

谢公祠是宣武拆迁区中的上百处文物古迹之一,宣武要发展,要腾飞,要给老百姓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请不要闭着眼睛拆丢了北京的风骨。

谢枋得祠、法源寺、江西会馆,与宣武,与会馆,与科举,与旧京文化,与历史,是共生的,700年后,我们又有谁会成为千古佳话,或背上千古骂名?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请留住谢公祠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着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着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谢家麟简历

加速器物理学家。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美期间,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于60年代初领导完成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功率速调管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目。80年代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

英烈相女谢二妹考略

谢燕颉

(一)

谢二妹,广东长乐(今五华)双头(今双华)大陂人。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风起云涌,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广东也不例外。为了抗击张、毛、李三都司的残酷压迫、剥削和奴役,长乐百姓也投入到了战斗行列。时势造英雄,年方十八岁的谢二妹,因为人才出众,被推举为当地农民义军的女首领,她率领起义军直指当地封建都司,威震朝廷。后来起义军被官兵击败,谢二妹不幸被俘,后英勇就义。

民众感其英勇烈节,被起义军王朝(大顺或大西)敕封为“英烈相女”,而当地民众称她为“谢圣仙娘”,为祭祀这位巾帼英雄,人们在五华县双华镇大陂高山寨顶修建了“英烈庙”。

该庙宇形制和用材均别具一格,也具有五华石乡特色。其建筑全部采用青色花岗岩石砌筑而成,前亭后殿皆用石槽构件石榫卯接而成,建筑饰有石狮、花鸟等动物图案,且工艺精巧。庙宇呈长方形,长5。5米、宽2。82米、高3。15米。

前亭为抬梁式石梁框架结构,四角攒出尖顶。平面呈四方形,前后石柱均为八角梅花柱。前为方形柱础,后为鼓形柱础。亭顶用预制石板拼成,翘角亭檐,顶尖置有石葫芦。

后殿为石砖墙壁,盖石板瓦。内设一座石神坛,亦刻有浮雕图案。神坛上加置一小石宫,宫内供谢圣仙娘神像。

庙宇内刻有三幅楷书楹联。神台楹联云:

莫道生为女子;

依然没则明神。

后柱楹联云:

能敷人世康宁福;

常作天边欢喜迁。

前柱楹联云:

祷心殷殷在我尽一心诚敬;

情难已已惟神锡二字平安。

此庙宇附近尚留有不少有关谢圣仙娘的遗迹,如仙娘梳妆的“丝线缠石”、急报军情的“铜锣石”,以及三都司下棋的“棋盘石”等。

1989年6月,省人民政府公布“英烈庙”为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据史籍记载,西汉时期,南越王赵佗曾筑崇台于五华山下,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名长乐镇(今华城镇),属循州。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曾迁至七都九龙岗,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县治于长乐镇。

明洪武二年(1369),改元广东道为明广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7月,广东行省改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通称广东省,撤循州,并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始筑城墙。

清雍正十一年(1733),长乐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属潮循道,道治在潮安县。

五华山沿着两支山脉走向,山峦重叠,河流纵横,从而构成了全境地形复杂多样的格局。沿琴江﹑五华河沿岸狭长的河谷地带,南起默林北部,北至水寨河口,西起蓝关,东止大坝,因大自然变迁,侵蚀冲积,而形成一个个河谷平原。

在这些平原中,以水寨平原为大,东起白凤岭,西至乌石浦龟形岭,南达旱塘凹石子蒗,北止楼子角﹑高车洞,最宽处达七公里,海拔均在50—100米之间。

西部山地上有九座千米以上的山峰,而形成了华城盆地﹑歧岭盆地﹑双头盆地﹑潭下盆地﹑长布盆地﹑大田盆地和华城盆地。谢二妹就诞生在其中的双头盆地。

此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山地丘陵区,海拔一般在400—800米之间。北部形成平原丘陵区,地势和缓,山丘零星破碎,海拔一般为200—400米。谢二妹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就浴血奋战在这山山水水之间。

(三)

关于“张、毛、李三都司”,或为广东都指挥使张某、布政使毛某、按察使李某的简称,或为张、毛、李个三都司家族。

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

明洪武主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帝的统治权力,一改以前的做法,不仅取消宰相制,而且还在各地分别设立掌管军政的都指挥使司、掌管民政的布政使司和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让其各自独立,不相统属,便于皇上一手掌控。

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掌一方军政。包括其所统率其所辖卫所,均属五军都督府而听从兵部调令。

都指挥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同为封疆大吏,分掌地方军政、民政、刑狱。那么,广东的都指挥使张某到底是谁呢?很有可能是着名的“燕王靖难”的第一功臣张玉世家。

张玉(1343—1401),字世美,祥符(今河南省开封)人,为元枢密院知院事,元亡后出走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降明,后从大军出塞,至捕鱼儿海,以功授济南卫副千户。后为燕王朱棣手下第一员大将,累官至燕王府左护卫指挥。

他勇冠三军,且身先士卒。“靖难之役”兵起,他任都指挥佥事,攻克蓟州、遵化。同年八月,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至真定会战朱棣。朱棣即遣张玉侦察敌情后,言敌军纪律涣散,打败其易如反掌,朱棣许之。在战役中,朱棣领数千人从城西南侧击,张玉、朱能、潭渊从正面猛攻。在两面夹击之下,大败耿炳文。史称“真定之战”。

建文二年(1400)腊月廿五,燕师遭盛庸军截击,大败于东昌(今山东聊城),死伤数万人,燕王亦被盛庸军围困于东昌。张玉冒死入围救援,被斩杀,燕师则被迫还师北平,史称“东昌之役”。

朱棣闻知张玉战死,恸哭道:“胜负常事,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辅,殊可悲恨!”亲自为张玉撰写悼文。日后朱棣入主南京称帝,以张玉为靖难第一功臣,追封荣国公、河间王,谥为“忠武”,位在诸人之上,与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荣国公姚广孝共侑,享成祖庙廷。

长子张辅(1375-1449),字文弼,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后进攻并占领安南,改交址,此后四次平定叛乱。宣德年间,率军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袭封为英国公,世袭罔替。正统年间,随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变中”阵亡,享年七十五岁,谥“忠烈”。

次子张輗(1390-1462),因功定神策卫指挥使。之后连升三级至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泰德三年,加升太子太保。英宗复辟后,因张輗迎立有功,封文安伯,食禄千二百石。天顺六年,去世。赠侯爵,谥“忠僖”。张輗之女嫁明仁宗。

其三子张軏(1393-1458),永乐年间,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跟从明宣宗征讨朱高煦,又跟从成国公朱勇出塞至毡帽山。正统十三年,以副总兵身份出征麓川。后讨伐贵州苗族叛乱。积功为前军都督府,总管京营兵。后参与夺门之变,与石亨、曹吉祥迎明英宗。封太平侯,食禄二千石。天顺二年,张軏去世,赠裕国公,谥“勇襄”。当时于谦、王文、范广之死,都有张軏在背后出力,其纳贿乱政,仅次于石亨。

然而张玉世家,世代兴旺。英国公张玉为明朝最高世袭公爵,即使如刘瑾,魏忠贤当政,这一家也是稳稳当当,无人敢妄动:

第一代:张辅,永乐六年(1408)晋封英国公;

第二代:张懋,景泰元年(1450)袭封;

第三代:张仑,正德十年(1515)袭封(张懋之孙,张锐之子);

第四代:张溶,嘉靖十四年(1535)袭封;

第五代:张元功,万历十年(1582)袭封;

第六代:张元德,万历二十四年(1596)袭封(张溶子,元功弟);

第七代:张维贤,万历二十六年(1598)袭封;

第八代:张之极,崇祯三年(1630)至崇祯十年(1637)间袭封;

第九代:张世泽,崇祯十六年(1643)袭封,末代英国公,被李自成军所杀。

谢二妹所反抗的广东都指挥使应是第九代张世泽,至于广东布政使毛某,广东按察使李某,待考。那么敕封谢二妹为“英烈相女”的绝对不是明王朝或南明王朝,而应是李自成大顺王朝或张献忠大西王朝。

(四)

有史料可稽,清朝初年有广东长乐有客家人,慕西蜀之沃野千里,谋生迁徒而至,同时还从广东搬过来“三都司”神祗,令人费解。

今成都市新都区三河镇,有一个名叫“三都村”的村落,此地居民至今还说着一口流利的客家话,村民分属杨、李、张、赵等姓氏,且其祖先大多数来自于广东长乐县。追寻其村得名的缘由,大家众口一词。

说与祖先迁川时,是背负“三都司神明”而来,因为长乐某地的客家人,历来崇拜明朝在当地掌管地方军政、民政、刑狱的张姓、毛姓、李姓三位都司,奉若神明,供奉拜祭。

因相沿成习,今要离开故园,远去他乡,舍不得就此与祖辈几代人崇信的三都司神明诀别,于是便敬请神明一齐上路,大家一齐商量了护送神明入川的动议。

于是决定由当地杨韶叔一家,将三都司神牌背负随行。他们踏上迁川之途。一路千辛万苦,数月艰难历程,均赖都司神明庇佑,又有地方公差护送,杨氏一行乡人才终于平安到达西蜀地面,立脚于成都府北新都三星店、螺丝坝一带。

今已繁衍十几代,杨韶叔后裔在四川艰苦创业,新建家园,还为三位都司神明营建了新的府邸,即一座三开间通体石结构的庙宇,于乾隆六年(1741)建成,同时还为三位都司錾石成像。石刻像高约四尺左右,皆穿戴明朝礼服官帽,并列供奉于庙堂之中。

这座供奉着“张都司、毛都司、李都司神位”的“三都司庙”,被当地移民后裔继续奉为保护神后,一直享受着顶礼祭拜,且香火一直旺盛。

延至民国初年,三都司庙由一座小庙,扩建为有十多开间的建筑。庙内还增设了钟、鼓等祭祀设施,最盛时有七八个看司照管庙务。

因为扩大了规模的三都司庙,故在周围百里内名气大增,当地的基层行政区划曾一度将此地命名为“三都保”。

农事有关的节庆活动,以及春节迎春活动,均在这里进行。每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三都司庙前彩龙翻滚,大戏连台,热闹非常,成为客家民间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

1949年以后,曾有一所小学就办在三都司庙内。“文革”期间,三都司庙遭到拆毁,神像不复存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当地的客家人在距原庙50—60米处的一片竹林里,重建一座仅有八九平方米的简陋的三都司庙,庙内供奉着观音瓷器坐像和佛祖画像,同时还有一幅写着“张、毛、李三位都司老爷”神位的神榜。

庙里还留下的遗物,有一块残缺的石刻屋脊,经辨认大概是乾隆年间始建的那座三都司小庙的屋脊的一角,作为当年移民迁移文物的遗迹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谢二妹与三都司是冤家对头,逝后仍在地隔千里的两地继续受到人民的祭祀,令人深思。

张玉有文才,当年曾携琴载酒漫游长乐东山岭,并留下着名诗《为爱东山》:

为爱东山景致幽,携琴载酒任遨游。云迷路径人烟少,翠拥峰峦树木稠。

丹灶无存仙已往,华封有迹字空留。管它世上尘凡事,春自春来秋自秋。

 

    恒安二中初一:谢云鹏

评论 (1)

剩余300

匿名同学 1天前

谢氏人物、故事_3000字这篇作文挺好的,对我有所帮助,特别感谢。

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 写作指导 英文作文 一年级作文 二年级作文 三年级作文 四年级作文 五年级作文 六年级作文 小升初作文 高二作文 高一作文 话题作文 初一作文 初二作文 初三作文 中考作文 高三作文 高考作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五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五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作文 初一上册单元作文 初一下册单元作文 初二上册单元作文 初二下册单元作文 初三上册单元作文 初三下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一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二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三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四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五册单元作文 高中第六册单元作文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考场素材 名言警句 好词好句 优美段落 成语故事 哲理故事 名人故事 时事论据 历史典故 写作方法 经验交流 文学常识 心情描写 写作基础 考试写作指导 自然作文 热点作文 情感作文 事件作文 励志作文 热门话题作文 人物作文 动物作文 植物作文 节日作文 天气描写
最近更新

初一日记作文:暑假旅游(五)_600字

10-18 09:34

初一日记作文:暑假旅游(四)_600字

01-06 12:36

初一日记作文:暑假旅游(三)_550字

10-30 03:50

初一读后感:《繁星春水》_1000字

10-30 08:42

初一读后感:《圆明园的毁灭》_600字

10-30 00:02

初一读后感:《小兵张嘎》_800字

01-16 20:26

初一读后感:小兵张嘎读后感_900字

12-13 04:28

初一读后感:岳飞传读后感_800字

12-12 20:30
栏目暂未开放
内容整理中,敬请期待。。。